如何打破人際關系中的僵局
|
發(fā)表時間:2006/9/22 瀏覽 1530 次 |
做人受歡迎其實就是深諳人際交往中的方圓之術。在需要“圓”的時候圓通一些,便能在復雜的人情關系中,取得順暢生活的通行證。這種做人的技術就是善于四場,它的功能可用十六個字來概括:調(diào)解糾紛,化解矛盾,避免尷尬,打破僵局。
從主動的角度說,是別人出乖露丑了主動打打圓場,為人數(shù)場;他人陷入窘境,主動解圍,去給他找個臺階讓他下得了臺。
從被動的方面講,自己造成失誤時,要善于撲救,自圓其說;不幸落入社交僵局,通權達變,打破冷場堅冰;與人很有可能產(chǎn)生不快時,更少不了和和“稀泥”,讓對方少丟些面子,保持體面,從而把事情擺平,甚至變壞事為好事。
為人處世欲功德圓滿,有一個良好的人緣資源,少了圓場術的技術支持,很可能會是個“豆腐渣工程”,是只能說說而不能達到的幻覺,頂多像肥皂泡一樣“一圓即滅”。
1.世上沒有經(jīng)勸的架
沒有矛盾與糾紛,人際交往中就沒什么場可圖,少了尷尬和僵局,也無需講什么調(diào)解和說和。反之,只要有這些事,就免不了勞駕和事佬們來顯顯身手。事實上,只要圓場有術,世上沒有勸不開的架,沒有解不開的死疙瘩。
不曾在眾人面前與找茬兒吵架的人發(fā)生過糾紛,就不會了解下面的事實:吵得難分難解的雙方(包括挑釁的一方),無不希望趁早收攤。但是,由于那些起哄的圍觀者在旁邊注視,想收都收不了。于是,雙方的話越來越尖銳,口氣也越來越硬,甚至演變?yōu)榕ご虻膱雒。當爭吵的雙方拳打腳踢,而圍觀者還在做壁上觀,無動于衷的話,那就真讓人感到有些“悲哀”。
這不是在車上或是馬路上的打架,在場的全是同一個工作場所的同事呀,這時候,打架的雙方都會想:“這些人的本性全都顯露出來了。
由此可見,如果你能出面解圍,他們在心里對你的感激,肯定像濤濤江水綿綿不絕,而你的“人情水果”落得一地自不必說,當你需要人來為你解圍時,也會有人甘心為你費這個口舌,你也能免受些皮肉之苦。
可勸這種動口又動手的架,得有經(jīng)驗。
打架經(jīng)驗不夠的人,實在無法分辨勸架的好時機,因此,遲遲不敢挺身而去勸架。例如,沒看準時機就向前勸架,說:“喂,喂,你們兩個早該停手了!”
其中的一個可能兇巴巴地說:“什么你們兩個?找碴兒的是他呀!”
另一個則可能逮住話尾巴,挑剔地說;“什么早該停手?早該是什么意思?”
要是只對其中的一個說:“喂,別打了!”
這又容易被誤認為偏袒了另一個,而沒被勸停的那一個,也可能認為自已被當成大壞人。
那么,勸架的好時機是什么呢?
①如果雙方都原地坐著,當其中的一個突然提高嗓音站起來時;
③如果雙方都原地站著,其中的一個突然向前邁出一步,預告即將動武之時。
這種時候,立刻上前,制止預告動武的人,就不算是偏袒了任何一方。問題就在于,沒有打架經(jīng)驗的人,很難有這種辨別力。于是,雙方就交鋒了,在扭打已經(jīng)開始時,上前勸架,挨揍的可能性相當大。正因為這樣,圍觀的人一般才不敢輕易上前勸架。
如果無法在動武之前拉開雙方,勸架的要領,必須以下列的方式行之。
勸架的人要有挨揍的覺悟,然后,硬把身子擠進兩人之間。同時,盡量盛氣凌人的吼叫一聲:“停手!”這樣就可以把“池魚之殃”減到最小、最低的程度。
記。簞e為了完全避免“池魚之殃”而等到打架告一段落時才上前勸架,那樣做就未免太殘忍了。
勝利者固然可以另當別論,至少也要替敗北者著想,忍一下皮肉之痛,及時做個正在節(jié)骨眼上出來和解的人,為敗北者扮演救護神的角色,那才功德無量。
既然同在一塊兒謀事,看到別人吵架、打架,即使能管的也不管,坐山觀虎斗,好似看西洋鏡似的,也就太沒有人的良知了。更何況,你去勸架、調(diào)解,讓吵架、打架的雙方心里也能有一絲溫暖:并不是人人都不聞不問、冷酷無情。
有一點是肯定的:你如果去勸拿刀動槍的架,那么你十有八九會“掛花”。做為圓滑之人,如果忍不住要圓這個場,那就去打“川”找人幫忙。
2.巧舌頭解開死疙瘩
大多的糾紛并非動武那么刺激,一般都是文戲。諸如家庭糾紛,親戚朋友之間的糾紛,同事之間的糾紛,鄰居之間的糾紛,陌生人之間的糾紛。如果不及時地加以解決,無疑就會影響相互關系和社會的安定團結(jié)。因此掌握調(diào)解糾紛、化解矛盾的語言藝術 |
|